臺灣經(jīng)濟要超越政治
蕭萬長赴美國展開“微笑友誼之旅”創(chuàng)下紀錄。他認為臺灣的困境在于自閉,,越來越邊緣化,,呼吁所有臺灣人站出來救臺灣。他認為,,經(jīng)濟問題要用經(jīng)濟方法來解決,。
鳳凰資訊 > 歷史 > 歷史紀事 > 正文 |
|
相關(guān)標簽 | [文革] |
審判“四人幫”,從右至左,,依次為江青,、姚文元,、王洪文,、張春橋
左一為葉劍英
華國鋒
吳德口述回憶錄《十年風雨紀事——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經(jīng)歷》,2004年1月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,。此書出版不久,,我在書店買到,因待看的書尚多,,擱上書架,,遲遲未看。一擱便過了三年,。最近擬寫一篇關(guān)于口述史的文章,,想起此書是出版社推出的“當代口述史”叢書一種,找出一讀,。真是“不讀不知道,,一讀方知道”。末三字套用“嚇一跳”,,表示雖然沒有嚇一跳,,卻讓我知道了那段歷史的許多真相,這在已經(jīng)出版的一些有關(guān)這段歷史的黨史書籍中大概是難以看到的,,使我產(chǎn)生“相見恨晚”之感,。
這里可舉十年“文革”的一件謝幕大戲來看,。
這當然就是1976年10月6日粉碎“四人幫”這件翻開歷史新頁的大事了。1981年6月27日中共中央《關(guān)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》(下簡稱《決議》)稱之為“歷史的偉大轉(zhuǎn)折”,,指出:“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勝利,,從危難中挽救了黨,挽救了革命,,使我們的國家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,。”連用兩個“挽救”,,足見黨中央對此評價之高,。《決議》在這段評價之前,,又特別指出:“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斗爭中,,華國鋒、葉劍英,、李先念等同志起了重要作用,。”就是說,,華,、葉、李三人在這次斗爭中,,起了決定性的決策作用,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決議》在三人的名字之后,,加了一個“等”字,,說明還有別的人也在這次斗爭中起過“重要作用”,即決策作用,。這是什么人呢,?這里一個“等”字為后人留下了懸想的空間?!稕Q議》是中央綱領(lǐng)性文件,,字斟句酌,雖一字一名之微,,也不是輕易可以增減的,。
但是,隨后出版的幾種黨史讀物,,有的還是頗具權(quán)威性的,,就我個人閱讀范圍所能看到的來說,基本上都未能為讀者解答這個懸疑,。這些讀物,,在提到這次重大歷史事件決策過程時,,大致采用三種“春秋筆法”:一種是全搬《決議》原文,如《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七十年》,、《毛澤東傳(1949-1976)》,。一種是把“等”字干脆去掉,改為“核心”,,好像沒有其他人了,,反而有失《決議》原意,如《中國共產(chǎn)黨七十年大事本末》,。還有一種是照搬《決議》原文,,后面加上一句“某某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”,但未說明與“起了重要作用”有何不同,,如《“文化大革命”簡史》,,讀者還是蒙在鼓里,弄不清《決議》所用的這個“等”字后面,,究竟還有沒有其他的什么人,。
本文一上來就說,讀了吳德這本回憶錄,,有“相見恨晚”之感,,就是說它能多多少少解答凡為讀者可能產(chǎn)生的一些疑問,包括對《決議》的那個“等”字的問題,。這本回憶錄第十二章為《關(guān)于粉碎“四人幫”的斗爭》,,詳細記錄了1976年9-10月間那個歷史階段中央決策過程,皆親身經(jīng)歷,,是第一手史料,。今特摘錄其親歷的若干重要部分,,為讀者再現(xiàn)當年某些場景,。原文敘事,前后常有交錯處,,今按時日歸併,,遇需要說明的,略加按語,,以明背景,。
1976年9月治喪期間,大約是十幾號華國鋒,、李先念,、陳錫聯(lián)、紀登奎和我(吳德自稱,,下同)在國務(wù)院后邊的會議室里討論過解決“四人幫”的問題,。我想華當時是在了解我們的態(tài)度,,準備做粉碎“四人幫”的工作。后來華告訴我,,他當時已經(jīng)下了解決“四人幫”問題的決心了,。
編輯:
梁昌軍
|